“Z世代”技術員與世界第一高橋的成長記
中新網(wǎng)貴州貞豐9月15日電 題:“Z世代”技術員與世界第一高橋的成長記
作者 胡大方 周燕玲
參與世界第一高橋修建是種什么體驗?在“95后”技術員田紅銳看來,在1000多個日夜里,和花江峽谷大橋共同成長。

貴州北盤江之上,一道鋼鐵虹橋飛躍千米峽谷,連接兩岸群山,這就是全長2890米、橋面距水面625米的花江峽谷大橋,高度居世界第一,主橋跨徑1420米居山區(qū)橋梁跨徑世界第一。隨著大橋荷載試驗順利完成并即將于9月底通車,記者走近這座超級工程,聆聽建設者與風共舞的青春故事。
皮膚黝黑的田紅銳,臉上總是掛著笑容,這位性格開朗的大男孩2020年剛走出校園就參與到花江峽谷大橋的項目,“大橋還未修建,我們就提前過來勘測,踩點擴建臨時道路,為后期運輸施工設備,材料做準備。”
2022年1月大橋正式開工,在U型深邃的花江大峽谷中,建設者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變幻莫測的峽谷風。“瞬時風力可達14級,相當于強臺風級別?!碧锛t銳解釋,在鋼桁梁吊裝作業(yè)中,最大吊裝重量達215噸,6級以上風力就必須停工。

在與風共舞的日夜,田紅銳從錨碇“扎馬步”到主纜架設、鋼桁梁吊裝,再到大橋鋼桁梁合龍、荷載試驗,幾乎每天行走2萬步的他,檢查工程進度、監(jiān)督施工質(zhì)量,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敢有絲毫馬虎。
懸索橋施工離不開貓道,它是大橋上部結構“施工生命線”,花江峽谷大橋的貓道最高點距江面近800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貓道。行走在上面,猶如高空“走鋼絲”。
“第一次走貓道心里確實害怕,后來慢慢習慣,有時一天要在上面走七八個來回?!碧锛t銳坦言,會和吊裝工人一起,幫忙在貓道上調(diào)整被大風攪亂的鋼繩。
主纜安裝階段是田紅銳在參與修橋過程中難忘的一段時光,由于懸索橋的熱脹冷縮特性,測量工作必須在溫度恒定的夜間進行調(diào)索。田紅銳和團隊連續(xù)上了三個多月夜班,經(jīng)常通宵達旦工作,等到凌晨溫度合適時抓緊測量,如果風太大,工作只能暫停。
5年多來,田紅銳的手機里存了8000多張工作照片,記錄著大橋成長的每一個細節(jié)。他見證了如何用“智能溫控系統(tǒng)”萬噸錨定“退燒”,也曾在貓道上特制鉤桿調(diào)整被狂風攪亂的鋼繩,磨得滿手老繭,他很少回家,最長連續(xù)三四個月沒回去,“很多人都自愿留下來堅守,是為了讓更多人早點回家?!?/p>
談及與花江峽谷大橋的感情,田紅銳的比喻出乎意料地深情:“這座橋就像自己的孩子,一點一點長大。”雖然還沒結婚,但他親眼見證并參與了大橋從開挖、錨碇澆筑、主塔澆筑、封頂,到鋼桁梁吊裝、主纜牽引、吊索安裝,最后到橋面鋪裝乃至橋旅融合的全過程。
從初出茅廬的技術小白,到能獨當一面的技術員,田紅銳與花江峽谷大橋共同成長。而橫跨峽谷的花江峽谷大橋,不僅連接峽谷兩端,也連接著建設者的青春與當?shù)厝罕姷南M?/p>

年過八旬的羅金福,家住花江峽谷大橋下方的花江村。4年多來,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抬頭望向那座一天天拔高、橫越峽谷的“天上虹橋”。
“在這山溝里待了一輩子,從沒想過能親眼見到這么大的橋從家門口飛過去。”羅金福坐在自家院子里,聽著橋上傳來的施工聲響,不但不覺得吵,反而覺得踏實,“這聲音,是盼頭?!?/p>
大橋建設這幾年,花江村越來越熱鬧,許多游客專程驅(qū)車來到村里,就為看這座世界級工程。村里的變化也隨之而來:農(nóng)家樂開了起來,民宿掛起了招牌,就連以往愁賣的瓜果蔬菜,如今也成了游客餐桌上的“新鮮貨”
說起未來,羅金福老人眼里閃著光:“等橋通了,人肯定會更多,大家都攢著勁,要把村子弄得更漂亮,讓我們的李子、火龍果借著大橋賣到更遠的地方去?!?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15日 19:45:08
- 2025年09月15日 19:17:56
- 2025年09月15日 17:15:44
- 2025年09月15日 15:44:09
- 2025年09月15日 15:28:44
- 2025年09月15日 14:40:03
- 2025年09月15日 14:03:03
- 2025年09月15日 11:02:59
- 2025年09月15日 11:02:47
- 2025年09月14日 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