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再現(xiàn)烽火萬里歸家路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電 題:“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再現(xiàn)烽火萬里歸家路
中新社記者 應(yīng)妮
裝載南遷文物的木箱上仍依稀可見封條痕跡、老照片老影像再現(xiàn)當年南遷場景,展柜中一件件瓷器、書畫、青銅器等南遷文物依然鮮活。9月30日,“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100余件(套)檔案文獻及珍貴文物重現(xiàn)萬里歸家路。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故宮文物自華北而東南,輾轉(zhuǎn)西南諸省,歷時二十余載,行程數(shù)萬里,從殿宇樓閣移往租界洋房,從現(xiàn)代庫房移入軍民同守的山間洞穴和鄉(xiāng)野祠堂。在艱苦卓絕的歲月里,社會各界仁人志士為守護中華文化根脈,留下許多感人的真實故事和珍貴歷史記憶。
展廳正中,一件編號為寓字3350號的木箱上劃痕累累,“根據(jù)封條信息‘廿二年四月八日’,可以知道這是第四批南遷文物的箱件,起運時間為1933年4月18日。”該展策展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婉玲解釋,還有一處封條內(nèi)容涉及日期和“吳玉璋封”,證明它曾遷存四川峨眉。而“寓”字號,證明這是文獻館在上海負責清點的箱件。

根據(jù)《存滬文物點收清冊》,這件箱子內(nèi)當時裝有284件戲衣等物?,F(xiàn)場配套展出了實物——一件清康熙時石青色折枝花蝶紋妝花緞女帔?!爸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絕大部分南遷文物陸續(xù)北返,得到妥善保護。身處和平年代,它們有機會舒展且有尊嚴地展出。”徐婉玲說。
南遷文物在悉心包裹裝箱后,跋山涉水,顛沛流離。老照片中可見文物箱件自漢中轉(zhuǎn)運成都途中,因道路中斷,只能以木船運載文物車輛渡河。徐婉玲表示,由于時局多變,在遷移文物時,常常會備兩三套方案,務(wù)求安全迅速。事實上,整個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文物損失慘重,唯故宮文物損失甚微。主持文物南遷的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馬衡曾說,“像這一類的奇跡,簡直沒有法子解釋,只有歸功于國家的福命了?!?/p>
事實上,即使在二十余載的南遷過程中,故宮文物仍承擔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展覽第二單元回顧了抗戰(zhàn)時期故宮提選珍貴文物,先后赴英國倫敦、蘇聯(lián)莫斯科等地參加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的盛況,第三單元則在南遷文物和130余萬件留平(注:留在北平,北京當時名為北平)文物中選出代表,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整體性和兩岸故宮藏品不可分割的關(guān)聯(lián)性。
看完展覽后,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評價頗高,“我本以為是檔案或照片展,現(xiàn)在把故宮文物從南遷到北歸過程中的所有人物和重要器物結(jié)合在一起,尤其最后的結(jié)尾強而有力,把這些勞苦功高的故宮人以雕塑形式呈現(xiàn)?!?/p>
說到印象最深的一幕,她語帶哽咽,“展覽中涉及第三批故宮文物遷臺,索予明索公是我的老長官,一起住在故宮的員工宿舍有二三十年,感情深厚,關(guān)于他的幾件文物令我特別感慨”。

索予明是最后一位離世的故宮文物赴臺押運人。當年,他告別故土,身上僅帶著一件母親縫制的藍背心和兩枚錢幣,一句“回來再接你回南京”的承諾成為母子間的永別。如今,這件1949年的藍背心出現(xiàn)在神武門展廳,也是故宮文物南遷出發(fā)的起點,無疑是對老人在天之靈的最好告慰。
展覽結(jié)尾,是一組名為“功侔魯壁”的參與文物南遷人物的雕塑,塑造了馬衡、莊嚴、那志良等十一位先生的形象。從臺灣趕來的莊靈被攝影記者邀請,站在父親莊嚴的雕塑旁合影,滿頭白發(fā)的老人說,“從文獻到文物,再到這群‘人’。父親生前常說,文物有靈,保護好它們,就是保護我們文化的根脈?!?/p>
正如展覽結(jié)語所言,“故宮文物南遷,創(chuàng)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歷時最長、影響最深的人類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奇跡。”
展覽從10月1日起對公眾開放,將持續(xù)至12月31日。(完)

國內(nèi)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01日 08:43:09
- 2025年09月30日 08:14:44
- 2025年09月29日 20:39:51
- 2025年09月29日 15:29:58
- 2025年09月29日 14:29:18
- 2025年09月29日 11:45:53
- 2025年09月29日 11:03:09
- 2025年09月28日 13:36:11
- 2025年09月28日 11:23:02
- 2025年09月28日 1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