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大對智能電網投資 居民可將電賣給國家(3)——中新網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8,久久99亚洲5精品片片

<sub id="gkbqf"></sub>

  1. <acronym id="gkbqf"></acronym>

  2. <style id="gkbqf"><u id="gkbqf"></u></styl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能源頻道
      美國加大對智能電網投資 居民可將電賣給國家(3)
    2010年01月19日 10:56 來源:中國商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美國能源部指出,獲得經費的計劃主要分為兩種開發(fā)方向,其一為區(qū)域性整合智能電網方案(總經費為4.35億美元),其中包括可允許不同部分電網及時溝通的通訊技術、幫助電網營運商監(jiān)控電力流量以避免斷電的感應與控制裝置、幫助消費者減少耗電量并節(jié)省電費的智能電表與家用系統(tǒng)、能源儲存選擇設備以及可整合至智能電網的可再生能源設備。

      第二種獲得經費的研究計劃則主要開發(fā)具有公用供電規(guī)模的能源儲存方案(總經費達1.85億美元),將可增加電網的可靠性與效率,并降低興建發(fā)電廠的需求。能源儲存技術改善將可擴大整合風力、太陽能發(fā)電等可再生能源,并改善電力系統(tǒng)頻率調節(jié)以及尖峰用電管理效率。獲選的開發(fā)項目包括先進的電池系統(tǒng)(例如流體電池)、飛輪(flywheel)以及壓縮空氣能源系統(tǒng)(compressed air energy system)。

      根據(jù)預想,建立智能電網后,電力供求是雙向的。如果家里安裝了小型發(fā)電系統(tǒng),居民可以把電賣給國家電網。電力資源將會被整合、優(yōu)化分配。居民還可以使用一種叫做“智能電計”(smart meters)的軟件來節(jié)約電費。通過這個軟件,可以得到節(jié)能建議和實時的價格信息,整合家用電器的使用時間和頻率,避開用電高峰期的高價格電力,降低電費! 

      大量資金流入智能電網

      在政府主導下,智能電網引來了眾多資金的持續(xù)關注。

      奈特那認為:“81億美元是集中性投入,目前還不能肯定是否還有類似的大手筆集中投入。但是每年政府的財政預算中肯定有6000萬~7000萬美金是用于電力產業(yè)的研發(fā)工作的!

      “聯(lián)邦政府前期投入的資金,主要是用于項目的啟動,以及知識普及、相關科研的研發(fā)。最終結果如何,還需要等待市場的反應。同時不到百億美元的投入,對智能電網而言遠遠不夠!痹缜,有分析人士認為,智能電網的建成,至少需要千億美金投入。

      納特那說:“中后期智能電網建設需要行業(yè)內企業(yè)各自探索新的商業(yè)模式!

      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和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報告說,根據(jù)一個一攬子類似于奧巴馬經濟刺激政策中的環(huán)保部分的計劃,每投資10億美元,每年可以為美國節(jié)省4.5億美元,這10億美元每年可以創(chuàng)造30000個職位,比傳統(tǒng)的財政刺激措施高20%。

      同時,不少投資分析人士紛紛看好智能電網發(fā)展。紐約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管理公司分析師認為,因為金融危機引發(fā)的經濟衰退,為公共事業(yè)建設贏得了時間。分析人士認為,電力消費量和電價雙雙下降,使得向老舊的電網投資比向發(fā)電項目投資更具吸引力。他表示,輸電項目的回報更可測。分析人士稱:“公用事業(yè)公司在輸電線路上可以獲得比分銷業(yè)務更高的利潤!

      此次總額涉及6.2億美元的“智能電網”項目,也是2009年2月獲準通過的價值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

      行業(yè)組織愛迪生電力研究所(Edison Electric Institute)表示,近年來,投資者所有的公共事業(yè)公司在電力輸送上的投資金額至今已將近翻了一番,達到106億美元。

      分析人士不斷看好涉及輸電項目的智能電網工程,他們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注入這個領域。 (記者曾靜婕)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