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因推煤價飆漲 “煤超瘋”還會瘋多久?(2)——中新網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8,久久99亚洲5精品片片

<sub id="gkbqf"></sub>

  1. <acronym id="gkbqf"></acronym>

  2. <style id="gkbqf"><u id="gkbqf"></u></style>
    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能源頻道

    三大主因推煤價飆漲 “煤超瘋”還會瘋多久?(2)

    2010年10月28日 08:3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如果承認“千年極寒”只是今年煤炭價格上漲的特殊原由,那么不可否認的就是隨著季節(jié)性需求的到來,煤炭價格較淡季上漲是順理成章的。事實上,近幾年來每到供暖期臨近,總會有一波煤炭價格炒作之后的上漲。在很多業(yè)內人士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季節(jié)性上漲,既包括隨著氣溫降低出現的浮動性上漲,也包括隨著開采成本的增加出現的礦方漲價和由于燃油價格的提高出現的運輸費用增加。

      但正常的季節(jié)性需求再加上“千年極寒”說的幫襯,就使得煤炭市場敏感起來。來自非產煤省份的很多媒體報道稱,不少用煤大戶的負責人早已紛紛攜帶現金趕赴山西等產煤大省了。

      此外,作為擁有煤炭資源整合主體資格的煤炭企業(yè),其話語權也有很大的提高。山西煤運公司的一位銷售經理就表示,現在公司制定的銷售價格基本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往年一些用煤大戶或許還可以從中小煤礦直接進貨,在貨源上存在騰挪空間,今年這種騰挪空間就基本沒有了。以山西為例,經過資源整合之后,煤炭市場的銷售權已經集中到了整合主體的集團公司手中,集團公司統(tǒng)一定價后,主動降價的可能性基本為零。一個潛在的卻又想當然的邏輯是,當供應方人數減少,形成默契的價格聯盟絕不是難事,何況還有資源緊缺這樣的論調?

      “煤超瘋”能持續(xù)多久

      煤炭市場的火爆令人關注,但人們更加關心的是“煤超瘋”能持續(xù)多久?

      一個很直觀的現象是,也許未來的煤炭價格還有上漲空間。以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為例,2010年年初5500大卡動力煤的價格為810元/噸左右,到了4月份則下降為680-690元/噸,之后一路反彈至目前的735元/噸。與年初相比較,現在的價格每噸還低了70-80元。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產能變化的結果。中國煤炭經濟理事會理事長朱瑜指出,2009年年底供暖期的煤炭價格處于高位時,電廠存煤一度逼近僅剩三四天,其中一個很重要背景是,去年開始的山西煤炭企業(yè)兼并重組導致這個全國第一產煤大省的煤炭產量到年底一路下滑至6.15億噸,較2008年減少4100萬噸,市場供應量的降低自然導致價格的上漲。

      但2010年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隨著煤炭兼并重組后的礦井陸續(xù)開始復產,2010上半年山西省煤炭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2%,進而導致煤炭市場供應量的迅速攀升。山西潞安集團近期發(fā)布的一份公告就顯示,2009年共整合煤礦52座,整合資源15億噸,整合產能1500萬噸/年,預計將于2011年開始進入產能釋放期。

      與此同時,倍感受制于人的電企,近年來也開始不斷加大煤炭自給率的步伐。此前,在山西舉辦的能博會上,中電投、華能、華電、大唐等電企巨頭都與山西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尋求在煤炭開采領域投資發(fā)展。未來,這些加大了煤炭自給率步伐的電企,減少了對煤炭市場的需求之后,也必將影響煤炭價格的走勢。

      另外,在國家“十一五”節(jié)能減排大限下,下游火電、建材、冶金和化工四大用煤行業(yè)的用煤需求迅速下滑,這些也都是煤炭市場供應漸趨寬松的潛在因素。

      曾有媒體在報道中這樣描述,“當電廠的儲煤罐容不下更多的煤炭時,將會直接導致煤炭價格的暴跌,大量的原煤堆積在礦區(qū),帶來環(huán)境治理問題。這對于煤炭行業(yè)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

    參與互動(0)
    【編輯:宋亞芬】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