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疏堵結合破解秸稈禁燒難題(3)——中新網(wǎng)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8,久久99亚洲5精品片片

<sub id="gkbqf"></sub>

  1. <acronym id="gkbqf"></acronym>

  2. <style id="gkbqf"><u id="gkbqf"></u></styl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能源頻道

    山東疏堵結合破解秸稈禁燒難題(3)

    2010年09月15日 14:58 來源:中國環(huán)境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生物質電廠年吞食秸稈數(shù)十萬噸,節(jié)約大量煤炭資源

      生物質電廠用秸稈替代了煤炭發(fā)電。相關資料顯示,山東年生產農作物秸稈7000萬噸,能源產量相當于180萬噸標準煤。如每年有5000萬噸秸稈用來發(fā)電,則可以產生326億度電。

      國能單縣生物發(fā)電項目于2006年底建成投產,采用丹麥木質燃料鍋爐技術,裝機容量為2.5億千瓦。這個發(fā)電廠迄今已“吞下”110萬噸秸稈,累計發(fā)電7.7億千瓦時,為當?shù)剞r民增收2.4億元。此外,國能高唐電廠投產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已累計向農民收購秸稈近40萬噸,按照每噸200多元計算,為周邊農民帶來收入1億多元。

      去年11月,山東裝機容量最大的生物質發(fā)電工程在冠縣投產,年可消化玉米秸稈、棉花秸稈和麥草等17萬噸,年發(fā)電量2.1億千瓦時。在日照市莒縣,海匯集團投資2.4億元的生物質能發(fā)電項目即將投入運營,負責人周生書介紹,一期工程投產后預計年消耗秸稈12.5萬噸,可代替大約10萬噸煤炭。

      大棚、沼池也能吃秸稈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山東省重點推廣的一項新技術,將秸稈在專用微生物菌種的作用下,定向轉化成植物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熱量、抗病微生物、有機質和礦質元素等,替代了農業(yè)種植中使用的大量化肥和傳統(tǒng)有機肥。應用生物反應堆技術,利用秸稈種大棚蔬菜,1畝大棚每年最少可以消化5000千克秸稈,地還會越種越肥。目前,諸城已在200多個蔬菜大棚推廣使用了這項技術,年可為農民節(jié)支100余萬元。據(jù)了解,山東省17個市的11萬個大棚果菜、3萬多畝果園、茶園已應用這項技術。

      此外,利用秸稈作為原料入池生產秸稈沼氣是解決沼氣發(fā)酵原料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一池三改”發(fā)展的重點。目前,諸城市農村建設沼氣池9000座,形成了“秸稈糞便入沼池、照明做飯用沼氣、沼液沼渣施果菜、綠色產品無公害”的循環(huán)經(jīng)濟模式。

      粉碎還田越來越省錢

      山東省以多種方式加快秸稈利用。在麥收季節(jié),引導農民推廣噴灑秸稈腐熟劑技術,將麥秸進行快腐還田;或采用粉碎技術,將麥秸加工成飼料飼養(yǎng)牛、羊、豬。

      “去年用粉碎機粉碎1畝秸稈得花10元錢,今年邊割麥子邊粉碎秸稈,只收割小麥的錢,相當于免費粉碎了!鄙綎|省東營市東營區(qū)牛莊鎮(zhèn)王營村農民王新疆告訴記者。原來,今年每臺收割機上加掛了一個秸稈切碎機,實現(xiàn)了小麥收割與秸稈粉碎還田的同步進行。

      記者看到,經(jīng)過高速旋轉的切碎機,小麥秸稈都被切成不到10厘米的小段,均勻地拋撒在麥地里,不僅有利于下一步保護性耕作和免耕播種的實施,而且能起到增加肥力、保墑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平均每畝可節(jié)約100多元成本。

      為大力推廣秸稈切碎還田技術,東營市對購置秸稈粉碎機給予50%的補貼,800元左右的機器只需300元~400元就能買到。通過政策推動,東營市3000多臺小麥聯(lián)合收割機加裝了秸稈切碎還田裝置,80%以上的小麥實現(xiàn)秸稈還田,秸稈焚燒現(xiàn)象也得到更有效地遏制。

    參與互動(0)
    【編輯:宋亞芬】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