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信3G手機上網按流量計費 資費過高存疑慮——中新網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8,久久99亚洲5精品片片

<sub id="gkbqf"></sub>

  1. <acronym id="gkbqf"></acronym>

  2. <style id="gkbqf"><u id="gkbqf"></u></styl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IT新聞
      北京電信3G手機上網按流量計費 資費過高存疑慮
    2009年07月07日 14:04 來源:通信信息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按流量好還是按時長好,這是一個難以選擇的選擇題。至少多數(shù)用戶3G用戶或是潛在用戶是這么認為的。由于運營商近期大打3G營銷牌,加上網絡的逐漸完善和終端陸續(xù)上市,3G進入很多人的購買計劃。只是紛繁復雜的套餐和計費方式把用戶搞的不知該如何是好。其實無論是按流量還是按時長,只有簡單靈活經濟才是最適合用戶的套餐。

      北京電信3G上網資費互通

      無論服務怎么改變,資費一直是影響消費者的重要風向標。因此,市場分析一度稱國內消費者為價格導向者。在3G推出之后,新的服務所使用的資費標準也一度左右著消費者的腰包。因此無論做何種營銷,“資費戰(zhàn)”一直是運營商爭奪客戶的重要手段。

      在經歷了前段時間的上網卡博奕之后,運營商對3G上網資費的在逐步發(fā)力。中國電信北京公司近日表示,將于7月初出臺3G手機上網套餐。

      據(jù)了解,北京電信7月將出臺3G手機資費套餐用于3G手機上網,將按流量收費;同時,3G上網卡資費將與3G手機資費互通。用戶若購買了北京電信無線寬帶上網卡套餐,若需要將此上網卡插入手機進行上網,相關上網費用將從無線寬帶上網卡的套餐中扣除。同樣,用戶若購買了手機上網套餐,若需要將此手機卡插入電腦上網,相關費用將可從手機上網的套餐中扣除。這實際上就解決了許多用戶分不清資費標準的問題。

      此前,北京電信3G上網卡采取時長計費的方式,新的計費方式的互換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可能。

      資費過高存疑慮

      運營商只能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資費信息,過于復雜的計費方式讓消費者對各類3G套餐心存疑慮。

      實際上就單價而言,中國聯(lián)通的3G資費相對來說并不貴。以每個GB的價格來計算,中國移動很多地方實施每月100元包2GB等多檔套餐,相當于每GB要50元;而聯(lián)通最低檔150元套餐試商用期間每個GB只要25元,正式商用后每GB預計也不會超過50元。

      盡管運營商普遍認為3G資費并不高,但是消費者恐怕都不會這么想。畢竟和原有的ADSL或是LAN的資費價格以及網絡質量相比較,其上網速度并沒有太大優(yōu)勢。在尚未找到核心價值點之前,運營商和消費者都在充當“小白鼠”。此時實驗性的價格策略很容易讓消費者覺得是消費陷阱,心存疑慮也在所難免。

      計費方式應簡化靈活

      在用戶告訴增長的移動互聯(lián)網流量面前,運營商還沒找到真正雙贏的獲利方式。根據(jù)《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業(yè)務市場》報告顯示,非官方門戶所帶來的移動互聯(lián)網流量費用已遠遠超過三大電信運營商官方門戶的流量費。僅僅通過簡單的流量獲得收入的運營商在沒有得到太多好處時,還要背負消費者的職責和不滿。

      歸結到底,運營商還沒有找到更多的收入渠道,因此在制定套餐時沒有更多的新意。易觀國際分析師方麗認為,三大電信官方門戶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增長乏力,其原因主要歸于運營商官方門戶的內容、服務創(chuàng)新力度不足。

      沒有創(chuàng)新,缺乏應用,又怎么會有細分的套餐。在6月25日中國電信召開的3G終端產業(yè)鏈高峰會上,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趙慧玲表示,中國電信將推出自己的軟件商店。希望運營商更多在此類的應用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找到新的收入增長點,別總是盯著一點點的流量不放。

      畢竟資費已經成為手機上網用戶最擔心的問題。我們別在這上面給消費者帶來不良體驗。北京電信將實現(xiàn)手機資費與上網卡資費互通,歸根結底要實現(xiàn)3G資費套餐的簡單、靈活、經濟、科學。也唯有本著這樣的原則,運營商的3G才會為消費者所接受,并樂于使用。廖鴻翔

    【編輯:劉霏
      ----- IT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