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新移民創(chuàng)辦首家華族戲曲博物館(圖)(2)——中新網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8,久久99亚洲5精品片片

<sub id="gkbqf"></sub>

  1. <acronym id="gkbqf"></acronym>

  2. <style id="gkbqf"><u id="gkbqf"></u></styl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華人新聞
      新加坡華人新移民創(chuàng)辦首家華族戲曲博物館(圖)(2)
    2009年11月16日 14: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取名“文化綠周”的文化活動,要打造成一個富有本地特色的“戲曲茶座”。(卞匯濱提供)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開鑼》激發(fā)創(chuàng)辦博物館的念頭

      發(fā)布會當天,200多名來自不同劇種的本地戲曲人齊聚一堂。匯濱回憶道:“這樣的場面在新加坡難得一見。一位戲曲界前輩甚至開玩笑說,也只有你們新移民可以做到這樣!

      《開鑼》一片不僅反映了戲曲藝術在新加坡的現狀,也探討了戲曲藝術的未來:有人認為華族戲曲大有希望,也有人表示不樂觀,認為它正走向沒落。而這一爭論激發(fā)了匯濱的思考:“探討未來,怎么可以不去研究它的歷史呢?”而本地缺少的,不恰恰是一個能綜合反映華族戲曲百年歷史的博物館嗎?

      從那之后,匯濱心里就裝了這樣一個念頭。

      他的想法得到新加坡本地多家劇社的支持,紛紛捐出各自珍藏的、具有紀念價值的照片、文獻和實物等。去年11月,“新加坡華族戲曲博物館”正式注冊成立。之后,匯濱用了近一年時間尋找合適的地點,最后,他選擇了坎大哈街(Kandahar Street)靠近蘇丹王宮(現為馬來傳統(tǒng)文化館)的一間三層樓店屋。

      匯濱說:“我的概念是把它做成一個旅游景點,讓游客從中了解本地華族戲曲的發(fā)展史,認識本地的戲曲團體、戲曲文化,進而深入了解新加坡!边@也是他把博物館設在旅游區(qū)的主要原因。

      “當然,我們也希望這里成為在校中小學生的必到之地,讓后代知道前輩藝術追求者是面對怎樣的艱辛,將華族戲曲發(fā)揚光大的;同時也希望這里成為本地戲曲人相互交流、切磋的一個平臺。”

      華族戲曲在新加坡已有百年歷史。為綜合反映戲曲藝術的這段發(fā)展史,全面展示本地七大劇種、20多家劇社的過去和現狀,一對新移民藝術家以每月近萬元的租金,自費創(chuàng)辦了本地首家華族戲曲博物館,并希望民間收藏者把與戲曲有關的史料及物品捐獻給戲曲博物館。

      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

      目前,二樓的博物館還在裝修中,一樓的茶座已先行開張了。匯濱坦白地說:“壓力很大!單租金和水電雜費,每月將近1萬元。我們必須想盡辦法擴大收入,維持收支平衡。除了博物館開幕后的門票收入外,我希望樓下的茶座也能帶來一些穩(wěn)定收入。畢竟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打造富本地特色的“戲曲茶座”

      茶座上個月開張后,配合戲曲博物館的定位,匯濱聯絡了戲曲界、文化界的朋友,推出一系列講座和戲劇分享會等,他的目標是把這里打造成一個富有本地特色的“戲曲茶座”。在朋友們的支持下,取名“文化綠周”、每周至少一次的文化活動,目前已經排到了明年1月。

      他說:“這個茶座還可以扮演更多角色。我們會為各個劇社代售演出門票,可以借給劇社或主辦單位舉行發(fā)布會,這里也是戲曲人和戲曲愛好者談戲、說戲、唱戲的好地方!

      博物館開幕后,匯濱打算推出“天天免費”的參觀活動,把每天傍晚6至7點固定為免費時段,希望吸引本地人,尤其是年輕的上班族,來戲曲博物館參觀。他說:“我認為這是博物館應該擔負的教育責任!

      目前,博物館得到本地劇社的大力支持,收藏了很多由他們提供的珍貴展品。匯濱也呼吁,希望民間收藏者也能把與戲曲有關的史料及物品,捐獻給戲曲博物館,館方將頒發(fā)感謝狀予以表彰。(李葉明)

      ----- 華人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