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yè)爭論到公眾議題
學術問題進入公眾議題后,已經溢出學術爭論范圍,“動機論”再度流行,有網友將此事解讀為“南北暗戰(zhàn)”和“派系斗爭”。
3月10日,《文藝研究》刊發(fā)王彬彬文章,而這一問題真正進入公眾視線,得益于兩周后發(fā)表該文的《南方周末》。隨即,天涯論壇關天茶舍轉載。3月25日,《京華時報》發(fā)表《清華大學教授被指抄襲》一文;次日,《北京青年報》、《新京報》跟進,在本市新聞版和娛樂新聞綜合版上刊發(fā)相關報道,《京華時報》也刊登追蹤報道《多名專家稱抄襲說難成立》。
輿論迅速劃分為“挺汪派”和“倒汪派”。有網友諷刺王彬彬是“過分沉迷于做引注規(guī)范的‘糾察隊員’”,而支持汪暉的則很容易被戴上“你是汪暉的學生吧”這樣的帽子。
據刊發(fā)《汪暉〈反抗絕望〉的學風問題》一文的《南方周末》責任編輯劉小磊介紹,大概兩周前王彬彬將該文給他,“他當時跟我講,《文藝研究》星期五進廠,但是到讀者手里還有1個星期左右。這個雜志發(fā)行量也就2000~3000份,他還是希望也給我們。”劉小磊表示,拿到該文后,他將王彬彬指出涉嫌被抄襲的5本書和汪暉《反抗絕望》幾個版本的書親自對照,還修改了兩三處《文藝研究》上不太準確的引文,“核對一遍后,我覺得大體來說文章比較扎實!
“局限于圈子里的東西不見得能解決問題,圈子里的人也不好說話!彼f。
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學術爭論經過媒體“炒作”后會被刻意放大!巴醣虮蜻@篇文章本來就很長,可能外行人看來覺得很有道理,汪暉就是抄襲。而且這幾年學術腐敗的事情非常多,讀者很容易就把汪暉作為一個靶子,打上一個宣判!薄段幕v橫》雜志一位編輯這樣說。
中國青年報記者多次撥打王彬彬的座機均無人接聽。他曾表示,不希望學術爭鳴成為媒體熱炒的兩個對立面!斑@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須以非常嚴肅的態(tài)度來對待,不希望此事成為一個鬧劇!
涉嫌被抄襲者之一的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張汝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不接受媒體采訪”。一向健談的魯迅研究專家孫郁表示“沒有新的觀點了。我不再接受采訪,因為這個事情特別復雜!
汪暉、王彬彬曾分別因《讀書》換帥風波、批評“文壇三戶”(余秋雨、金庸、王朔)成為公眾人物。值得關注的是,汪暉的“新左派”身份在爭論中被多次提及。新浪微博上,ID“傅國涌”說:“新左派代表之一汪暉長期主編《讀書》,以故弄玄虛的晦澀語言唬住了不少人,以為那才是學術。這次《南方周末》公開披露他的成名作多處抄襲真相,竟然有教授出來為他辯護。今天之中國大學真是可憐、可悲、可鄙!蓖瑫r,也有支持汪暉的人認為,帶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南方周末》與“左派”汪暉存在“派別之爭”,所以才會刊發(fā)此文。
“媒體只是平臺,不存在派別。”劉小磊說。他認為,如果能由此規(guī)范“參見”式的注釋,這種討論會更有意義。
既往不咎,今后從嚴要求?
究竟是學術剽竊,還是學術失范,目前清華大學尚未對此表態(tài)。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葛劍雄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二者有性質的區(qū)別,主要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又有程度上的區(qū)別,如少量的抄襲、或抄襲的內容本身或在全文中的作用并不重要,一般可作為學術不規(guī)范處理。
針對有學者提出20世紀80年代尚缺乏學術規(guī)范、特別是引文規(guī)范的看法,葛劍雄表示,這有歷史的原因,如老一代學者往往只注意成果本身的先進性,學術規(guī)范方面要求不嚴;年輕一代缺乏學術規(guī)范方面的要求和訓練;加上國家急于求成,學術界青黃不接,造成好大喜功、浮夸不實的學風;研究生數量大增,但導師本身不懂學術規(guī)范,更不可能言傳身教,以至于研究生到學位論文通過時還不知學術規(guī)范為何物!暗魰熣撐牡谋尘拔彝耆涣私,不能肯定他的情況是否如此!
葛劍雄認為對加強學風建設應“既往不咎,今后從嚴要求”。他表示,對發(fā)生在20年前的一般性學術不規(guī)范行為,應以自己認識糾正為主,不必作公開的、具體的批評。如這種現象依然存在,可對此現象作批評,一般不必涉及具體的人。但對仍在重復或延續(xù)錯誤的作品或人物、對至今有重大影響或仍在引用的作品不在此例。對具體的人和事,重在批評教育,不必要求當事人公開表態(tài)。
“一個人的學術地位和學術聲譽只能用他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態(tài)度來證明,要相信學術界和公眾有判斷能力,也要相信學術史不是一個人寫的!备饎π壅f。
據悉,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葛劍雄已就學風建議遞交提案,并已立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