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化遺產大國 更要做文化遺產保護大國——中新網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8,久久99亚洲5精品片片

<sub id="gkbqf"></sub>

  1. <acronym id="gkbqf"></acronym>

  2. <style id="gkbqf"><u id="gkbqf"></u></styl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專家:文化遺產大國 更要做文化遺產保護大國
    2010年01月08日 10:11 來源:光明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歷史沒有斷裂的文明古國,與悠久歷史相伴隨,我國具有保護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三千年前的商代就在保護。綿延不絕的歷史、

      幾千年的保護傳統(tǒng),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特色。我國是文化遺產大國,更要做、也必須做文化遺產保護大國,承擔起為全人類守護共同文化財富的責任。光明日報長期支持文化遺產事業(yè),開設《文化遺產》?怯⒚髦e,希望在業(yè)界豎起關注、宣傳、報道文化遺產的大旗,使更多的人知曉、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并進而自覺地參與進來。

      謝辰生(文保專家、原國家文物局顧問)

      全球化進程中,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必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如果不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缺乏認同,其后果不堪設想!對于一個民族,歷史是根,文化是魂,如果斷了根、丟了魂,這個民族就不存在了,還談什么民族復興!保護文化遺產不僅是尊重歷史文化的問題,更是一個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具有現(xiàn)實意義。欣聞光明日報開設《文化遺產》?,特此祝賀,期待不遺余力地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鼓與呼。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在剛剛結束的“守望精神家園·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中,一百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用動人心魄的歌舞和巧奪天工的手工技藝驚艷寶島。眾多臺灣民眾用發(fā)自內心的贊嘆和喜愛表達了兩岸人民共同的心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兩岸共享其榮,共擔其責。在中華文明普惠人類的過程中,保護、弘揚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必經之路,而文化統(tǒng)一更是最終完成中華民族偉大統(tǒng)一的捷徑和坦途。

      劉魁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

      文化是可以傳承的,是造福后世的遺產;文化是可以交流的,能為大眾共享?蓚鞒,所以生生不息、永續(xù)不斷;有交流,才有人類的共同進步。有吸納和繼承,才有底氣;有創(chuàng)造和弘揚,才能不斷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展示,是我們情感認同的標志,是推進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xiàn)。光明日報開設《文化遺產》專刊宣傳和弘揚文化遺產,為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貢獻力量,令人稱贊。

      祁慶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

      文化多樣性是全球范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支柱,祖國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歷史悠久、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維護我們民族的文化身份,守護我們民族的文化主權。文化遺產負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魂,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身份證”。文化底蘊深厚的光明日報開辟《文化遺產》?瑢τ趩酒鹈癖姳Wo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必將起到特別的推動作用。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