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交易亟待融入國際市場——中新網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8,久久99亚洲5精品片片

<sub id="gkbqf"></sub>

  1. <acronym id="gkbqf"></acronym>

  2. <style id="gkbqf"><u id="gkbqf"></u></styl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國內碳交易亟待融入國際市場
    2009年10月15日 11:11 來源:新京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在國際市場上發(fā)展得如火如荼的碳交易,也即將在國內打破舊有的沉寂。近日,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高管表示,中國明年年內將肯定會啟動國內的碳交易市場。而在上個月底,該交易所已在國內率先發(fā)起了“企業(yè)自愿減排聯合行動”,試點符合中國國情和企業(yè)實際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測量、報告、核實體系,減排和交易體系等。

      在我國暫未受到《京都議定書》碳減排的硬性約束,因此啟動自發(fā)性的減排試點活動具有明顯的市場前瞻性,也邁出了碳交易“京都框架外市場”構建的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設立碳交易市場意味著我國在碳排放額度買賣中話語權的強化,是為戰(zhàn)略性的革新。但應該強調的是,碳交易市場的運作需要技術、資金、人才、監(jiān)管等一系列前提要素的支撐,我國在這些基礎構建方面尚需強化。

      實踐證明,為了將碳排放配額出售獲利,企業(yè)往往傾向于采用更清潔的技術生產能源;而購買企業(yè)為了節(jié)省采購配額的成本,也會選擇其他可替代的清潔能源。由此,“碳交易”被視為引入市場機制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有效工具,碳交易市場也隨之日漸擴容與完善。

      遺憾的是,盡管我國的實體企業(yè)為碳交易市場創(chuàng)造了眾多減排額,去年中國清潔發(fā)展機制項目(CDM)產生的減排成交量甚至占到全球的84%,但我國碳交易市場卻一直未能真正成行。

      碳交易市場的缺位意味著定價話語權的缺失。目前,國內碳排放交易通常是境外買家直接尋找中國賣家進行談判,并采取長期合同或低價買斷方式。由于交易中信息不對稱,中方企業(yè)通常處于弱勢地位,成交價格與國際市場水平相去甚遠。比如,今年6月中國賣給歐洲買家的核證減排量現貨價格為11歐元/噸左右,但同樣歐盟配額的2014年12月到期期貨價格高達19歐元/噸。

      應當看到的是,在后《京都議定書》時代,中國承擔相應的減排責任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一旦將來中國承擔硬性減排指標,那么目前低價賣出的碳排放指標將來可能被迫以高價買回,從而造成巨大的利益損失。

      我國碳交易市場亟待構建,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試點活動讓業(yè)界看到了中國碳排放市場成立的前景,但能否逾越現有的瓶頸因素羈絆,尚需拭目以待。

      碳交易之所以廣受矚目,除了它符合各國政府的環(huán)保理念并得到大力推崇外,其與金融衍生品的緊密融合也為其注入了生命活力。一些買家在包裝碳排放指標后,通過其開發(fā)成為價格更高的金融產品、衍生產品等交易獲利。在新的需求下,全球各大碳交易市場除了現貨交易外,近年來陸續(xù)推出了與歐盟排碳配額掛鉤的期貨、期權交易,豐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種類。但目前國內碳現貨、期貨與相關金融衍生品交易尚未開閘。

      金融業(yè)發(fā)展的滯后,在客觀上將會遏制未來碳交易市場的活躍度,形成技術短板。另一方面,碳交易市場的建立需要大量資金、人力的投入。這些要件是否具備,對碳交易市場運作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就目前國內環(huán)境而言,這一體系的基礎環(huán)境還難言完善。(馬紅漫 上海 媒體人)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