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令頻發(fā) 政府鐵心平抑農產品價格——中新網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狠狠狠的在啪线香蕉28,久久99亚洲5精品片片

<sub id="gkbqf"></sub>

  1. <acronym id="gkbqf"></acronym>

  2. <style id="gkbqf"><u id="gkbqf"></u></styl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調控令頻發(fā) 政府鐵心平抑農產品價格

    2010年09月10日 07:35 來源:證券時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編者按:農產品價格水平事關今年物價調控目標的實現,穩(wěn)定農產品價格是“安天下、穩(wěn)民心”的大事。近期,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的調控尤為密集,8月份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就糧食生產、農產品價格制定了政策措施,隨后,國家發(fā)改委等相關部委也就農產品生產和價格穩(wěn)定出臺了相關實施辦法。調控政令頻出,充分表明了決策層平抑農產品價格,穩(wěn)定物價總體水平的堅定決心。

      近兩月來,國家關于農產品市場調控的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到上周末,國務院常務會議主題連續(xù)兩周鎖定“菜籃子”工程,研究部署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wěn)定的六條政策措施,被稱為菜籃子“國六條”。

      8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糧生產的政策措施。中央財政安排11億元資金,對南方主產區(qū)7300萬畝雙季晚稻和東北地區(qū)6000萬畝粳稻實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蟲補助,奪取秋糧豐收,保障市場供應,管理通脹預期,促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

      7月28日,國家發(fā)改委聯合多部委一次性發(fā)布了三個與農產品相關的政府文件,分別涉及大宗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和機制、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存儲糧油收購政策以及《農產品冷鏈物流發(fā)展規(guī)劃》。

      業(yè)內人士認為,雖然導致下半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但國家有關平抑農產品價格的一系列組合拳力度從嚴,手段翻新,凸顯了政府管理通脹預期的決心。

      引入骨干企業(yè)參與調控

      “米袋子”、“菜籃子”價格調控將落實省市長責任制,國家發(fā)改委、農業(yè)部等12部委日前聯合發(fā)布文件稱,適當引入一定數量骨干企業(yè)作為現行宏觀調控體系的補充,參與對現行大宗農產品市場的宏觀調控,此舉可以防止企業(yè)的趨利行為與政府調控目標產生矛盾,弱化政府調控的效果。

      與此同時,針對近期漸漸增強的糧價上漲預期,國家發(fā)改委再發(fā)通知強調,要嚴格執(zhí)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存儲糧油收購政策。當市場價格高于國家規(guī)定的最低收購價和臨時存儲價格時,要立即停止政策性收購,可延長空庫期。

      7月15日前后,因小麥價格持續(xù)走高,中儲糧在有關部門的要求下,暫停全國范圍內的小麥托市收購,被認為是收儲制度變革的標志事件。

      此外,據國家發(fā)改委等三部門通報,近期7家涉嫌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的企業(yè)被物價部門處以最高100萬元的處罰。

      擴大農產品調控范圍

      有專家指出,民間游資炒作,也可能是今年以來農產品保持高價的原因之一。今年上半年,大蒜、綠豆、土豆價格持續(xù)暴漲。近期,生姜等農產品價格再次飆升,因而打擊游資炒作農產品已引起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長期重視,近日,發(fā)改委再出重拳,擴大農產品調控范圍,制止農產品囤積和價格炒作行為持續(xù)發(fā)生,涉嫌囤積炒作的一些企業(yè)被查處。這已是從5月起,國家第四度出手抑制農產品漲價。

      不少專家指出,近期小品種農產品價格再次異動的事實,歸根結底與此類市場供需失衡有著必然聯系。除了小麥、玉米、大豆、稻谷四大主要糧食作物價格之外,我國對綠豆、大蒜等雜糧雜豆和小品種的農產品價格也亟待建立更為完善和健全的價格監(jiān)控和產能調配機制。

      中國農業(yè)大學常清教授建議通過不斷完善小品種農產品之間的價格傳導機制,為此類小品種農產品搭建有效的市場運行的路徑,來徹底解決價格巨幅震蕩的問題。他建議,盡快推出小品種農產品期貨,杜絕小品種農產品價格的人為操縱。

      北京上海落實農產品直供

      國務院有關穩(wěn)定蔬菜供應的“國六條”,要求推動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重點支持大型連鎖超市和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直接對接,在各地的實踐中,搭建起農產品進城直通車的農產品直供措施在積極落實之中。

      隨著我國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提高,對現代物流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但農產品流通仍然存在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中國蔬菜在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至3倍,蔬菜價格的上漲并未使菜農得到好處。

      從去年起,北京開始嘗試“農超對接”,就是蔬菜從田間直接進超市,然后賣給市民,進入廚房。除了超市,批發(fā)市場也可以直接從田間收菜。據悉,今年7月份,北京30多家蔬菜批發(fā)市場、大型超市與張家口市30多家蔬菜專業(yè)合作社、加工企業(yè)進行了對接。

      蔬菜供應同樣依賴外埠的上海,也在今年加大了對當地蔬菜直供的投入。上海市農委、財政在7月中旬采取措施,增加蔬菜種植面積3.5萬畝,針對高溫,還緊急出臺了追施葉面肥和遮陽網覆蓋補貼政策,增加了當地蔬菜的直供數量,平抑市場價格。

      據悉,“農超對接”已在17個省市展開試點,已成功推動陜西蘋果、萊陽梨、江西臍橙等一大批本地特色農副產品進入大型連鎖超市門店。

      天津重慶籌建冷鏈中心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果蔬流通腐損率為20%—30%,肉類為12%,水產品為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超過1000億元。因而加強農產品冷庫和冷鏈物流的建設在穩(wěn)定農產品終端價格的意義重大,“國六條”要求各地積極投資建設大型冷鏈基地。

      目前,天津濱海新區(qū)數十個萬噸級冷庫正在抓緊規(guī)劃建設中。據悉,眾多國內外從事冷鏈凍品加工物流的綜合性企業(yè)集團紛紛進入新區(qū),力爭盡快形成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管理規(guī)范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打造我國北方冷鏈物流基地。其中,天津濱海新區(qū)的中心漁港萬噸級示范冷庫項目將于本月完工,中心漁港還將規(guī)劃建設冷庫總儲量30萬噸以及相關的水產品交易市場。而位于新區(qū)東疆保稅港區(qū)的大洋凍品交易市場將立足國際冷鏈物流產品的分撥、中轉與儲藏。新加坡一家企業(yè)集團還與中心漁港簽署合作協(xié)議,建設并運營冷鏈食品加工物流基地。而濱海新區(qū)的冷鏈物流投入使用后,可實現船舶進港到消費終端全程冷鏈無縫對接以及京、津、唐地區(qū)1小時冷鏈配送目標。

      正在建設中的重慶市供銷社直屬企業(yè)——重慶金帆果品公司的冷鏈物流中心,側重果蔬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最低可以滿足6億元的農產品冷鏈物流。

      此外,各地超市也開始向生鮮轉型。以聯華股份為例,據統(tǒng)計,聯華股份上海標超轉型門店生鮮銷售平均增幅高達70%。昆明市計劃在未來3年內將推出200個社區(qū)生鮮超市,大連市安排700萬元專項資金,將社區(qū)菜市場改造成新型社區(qū)生鮮超市。(邵小萌)

    參與互動(0)
    【編輯:李瑾】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